首页
施氏委员会
会员黄页
施氏精英
施氏源流
施氏资讯
宗祠巡礼
施氏会刊
施氏家谱
人才招聘
联系我们
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
施氏委员会

地址:晋江市深沪镇首峰村
沿海大通道深林宫旁边景光楼
电话:0595—88286565
传真:0595—88297575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http://www.fjssw.cn
宗祠巡礼
衙口施氏大宗祠:一部浓缩的平台史

  中国人重“根”,闽南人尤甚。作为著名的侨胞祖籍地的晋江,晋江人及晋江籍的华侨对“根”的重视,最直接的是表现在对宗祠的重视上。

  宗祠文化与姓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一座宗祠就是一个姓氏的体现,是当地氏族繁衍生息的见证,也是当地氏族人文历史的承载体。很多时候,宗祠是一个族群的寄托,它能凝聚各处族群的血脉亲缘。

  在晋江,大大小小的宗祠成千上万座,其中闻名泉南一带的宗祠数不胜数。如陈埭丁氏宗祠、衙口施氏大宗祠、青阳蔡氏家庙、塘东东蔡家庙、闽台粘氏大宗祠、东石檗谷黄氏宗祠等等,前两者还是国保单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施氏大宗祠门旁的对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施氏大宗祠高高的飞燕脊   

  本期起,《地理》将开辟《晋江宗祠》系列,将这些宗祠进行系统地梳理,也为海峡两岸五缘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。

  本报记者黄海莲 陈巧玲采写

  感谢粘良图、施青刚等人,施琅纪念馆及施氏大宗祠工作人员对本次采访的帮助和支持。

  2006年,衙口施氏大宗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究其原因,不仅因为它保存得较为完好,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的厚重,那里除了一段关于浔海施姓瓜瓞连绵的繁衍史外,更见证了一段衙口兴盛,及与平定台湾休戚相关的历史。

  [印象]

  它的飞燕脊 比侯府还要高

  已不记得多少次来到衙口村中心的施琅纪念广场了,那里并排着一连串古色古香,充满闽南风情的古大厝:施琅纪念馆(靖海侯府)、施氏大宗祠,东衙、西衙、中衙、小宗、都爷衙……但几乎每一次,大家都直奔施琅纪念馆而去,而将这座府第旁的施氏大宗祠及其他建筑忽略。

  施氏大宗祠,规模堪比靖海侯府,甚至在一些规制上规格更高,比如宗祠的飞燕脊高为16.85米,侯府的飞燕脊只有高16.35米。一般参观者极少会去注意到这些,而是感叹着那高大的“出砖入石”的墙体。施氏大宗祠是五开间三进带护厝,一面红砖白石的“出砖入石”墙延续整座宗祠,如此保存完好又有这么大规模的墙体的确是少见了。

  施氏大宗祠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有1500多平方米。仔细打量眼前这座气势宏伟建筑:坐北朝南,前面是宽敞的石庭,三进过后是一个后花园,中轴线由照墙、前埕、大门、中埕、前厅、后埕、后厅组成,左右有两廊,左边有火巷隔开,还有一列厢房。整座宗祠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,很典型的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。规制宏大,雕琢精巧,处处显露出当年家族的显赫不凡,而像这样的宗祠在泉州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。

  施琅纪念馆副馆长施能忠向我们介绍说,该祠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(1640年),后因清廷划沿海三十里为无人区,居民迁走,施氏一族分析离散,祠堂也毁于兵火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施琅平定台湾后,清廷展界,海禁开放,居民开始陆续回迁,在废墟上重建家园。而为平台立下大功的施琅便在原祠堂的故址重新建造,从那时起,这座施氏大宗祠屹立在这里三百余载。

正厅施琅亲撰《建祠告成愿碑文》碑

  施能忠指着石庭上那一刻石碑说,瞧,那就是1991年施氏宗祠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,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宗祠的历史。“不过,现在它是国保单位了,碑就立在外面广场上呢!”站在石庭上,正面看这座宗祠,布局严谨,石庭中各式旗杆参差而立,祠堂大门彩绘两尊相貌威武的门神,门上刻着“施氏大宗”四个大字,蓝底金字,庄重俊逸。大门两侧,各立一只形神兼备的辉绿岩镂空雕硕大狮子,凛凛生威。这两只狮子可和别处的宗祠的狮子不同哦,施能忠介绍说,狮子头顶上的“漩”有几个,可以看出该宗祠的级别。那时,如若家族中有人当了七品官,那么宗祠门口的石狮子可以有9个“漩”,如果是一品,则有14个。如果没有当官的,狮子的“漩”就不可以超过9个。记者好奇去数,果然那狮子的头上盘着14个“漩”呢!

  祠堂正厅为“树德堂”,神龛中供奉施氏祖宗神位,还有一幅施氏临濮堂四位祖先的画像。分别为施氏始祖鲁惠公、钱江施氏一世祖唐秘书丞施典、浔海施氏一世祖评事郎施炳和靖海侯施琅。往后走到祠堂后厅,那是专门奉祀施琅的祠堂。门上悬挂康熙所赐“勋德齐班马范曹”的匾额,内里则立有神龛,神龛中是施琅衣着皇帝赐赏的明黄色龙袍端坐的塑像,龛旁写有一联:“上将能宣力,南纪尽安流”,是康熙皇帝当时赞赏施琅写下的诗句。从后厅的偏门出去,从厢房走廊往后走,便到了后花园,现在的后花园已荒废,只有几座假山和两棵小树掩在一堆杂物中。让人惊讶的是,在这些假山的周围,立了许多石碑,细读,原来是近代海内外施氏捐款维修宗祠的记录。

  [源流]

  [见证]

  联办单位:晋江谱牒研究会

  [传说]

  黄龙变赤虾

  衙口传说多

“赤虾墓”全景

  坐在施氏大宗祠的大厅里,听老人们讲故事是一件极惬意的事情。衙口施氏一宗出了许多名人,也留下了许多故事。施琅及其儿子施世纶的故事便广为流传,以施世纶的事迹为原型的《施公案》在中国公案故事里更是为人称道,在中国民间有着极高的声誉。你若是到了施氏大宗祠,随便找一位在里面纳凉的老人,都能为你说上一段关于施琅父子的传说,或者施氏先祖的故事。

  比如光是施琅出生的事,就能从他出生前三天讲到满月。据传说,施琅出生时的前三天,背面宝盖山的猛兽豹子大叫三天,日夜不息。到了施琅出生的那天,衙口村的村民正忙着整理渔具,做着出海的准备。突然有人大喊:“施大宣家着火了!”众人闻声向村东头的施家望去,果见红光映天。大家赶忙扔下手中活计,赶往施家救火。待到了施家门外,却发现红光消失,只听得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声传来。众人诧异之间,院门大开,施大宣满头大汗地走出,他听见了门外的喧嚷,此刻又见人们提桶端盆地围在家门口,不禁莫名其妙。乡亲们表明来意,施大宣大为感动,连连拱手道谢,并告诉大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一个儿子。乡亲们这才转惊为喜,纷纷称奇。

  在衙口,还有许多和施氏大宗祠相关的史迹,比如合葬施琅九世、十世、十一世祖的赤虾墓。关于这个墓,也有一个极有趣的传说。

  赤虾墓位于衙口东沙头,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。赤虾墓原名东沙大墓,是施氏九世静隐公夫妻、十世敦古公夫妻及十一世勤斋公五圹合葬墓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88年)始建,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8年)由施琅重修。墓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,坐西向东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施琅平台后封侯之时,墓丘封顶以整石雕成龟壳状,墓桌、墓曲手均用整石砌就,顶压石雕昂首长龙,雕工精美,形制奇特。墓穴坐西朝东,背负黄土岗,面临深沪湾,被风水先生称为“黄龙渡江”。话说施琅请风水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好穴后,极为高兴,墓建好后回京述职。康熙帝与他聊完公事后,突然兴起,问起施琅回家乡后都做了些什么。施琅一一作答,并将修祖墓的事也说了。康熙听了很好奇,问施琅道:“听说还请风水先生看过了,看来挺特别的,这个墓可有什么名字吗?”施琅正准备说出“黄龙投江”,心里一惊,这龙可是皇家专用的,得避讳!转口便说到,“没有什么特别的,就是因为临深沪湾,形状又如虾状,所以叫‘赤虾投江’。”从此,这个墓就改称为“赤虾墓”了。

  赤虾墓曾一度被黄沙掩埋40余年,近年发现并整修。你现在到离施氏大宗祠两公里的东沙头,可以看见整修一新的赤虾墓,那新修的牌坊上还写着“赤虾灵穴”四个字哦。

  小匾额大功绩 楹联寓意多

  漫步施氏大宗祠内部,最大的感受就是:好多的楹联!好多的匾额!好多的石碑!记者稍微做了一下统计,祠内单是匾额便有31块之多,琳琅满目,富具内涵。正厅及后厅梁枋上悬挂皇帝赐予的“玉音。勋德齐班马范曹”、“忠勇性成”、“勋庸懋著”、“天下第一清官”、“彰信敦礼”、“锦堂萱茂”等额,都来自康熙皇帝谕嘉或书赐施氏父子之文。而楹柱间缀满的对联,目之所及也有20多对,真草隶篆书法,异彩纷呈。这些楹联多为追溯施氏显赫历史或者家族内德才兼备者的事迹,更多的一些是对施琅平台功绩的颂扬。如此一来,宗祠也成了一部浓缩了的平台史,通过这些匾与联,见证了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平台历史。


  在正厅东侧的墙壁上嵌有一方清房滴醵四辏?689年)施琅亲撰“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”的《建祠告成愿碑文》石碑。石碑为2米多高的花岗石,里面记录了该宗祠的历史沿革。而正厅的西侧,则嵌有数方黑页岩碑刻,其中 有康熙三十八年施世纶撰写的《祀典租额碑记》,以及三方施氏重修大宗祠的记录。最为特别的还有一方铭刻着相传为康熙皇帝御赐的百世字行:“卿仕际应侯,文章慧业修。至性能纯养,正心得自由。恬淡明素志,宁静似先猷。高风崇古朴,雅化尚温柔。黄甲元吉迪,青简大名留。克已存恭敬,定交允嘉谋。思宽爱式广,善足泽常流。深藏抱伟器,远识抒全筹。河山铭竹帛,冠冕绍箕裘。传芳长衍庆,锡祚历千秋。”施能忠介绍说,这是他们的“字行”(即辈分),该字行从施氏十二世开始使用,现在已经传至三十世“自”字辈了。

  

  祠内楹联选登:

  树大根深族姓蕃荣百代

  德高望重孙枝延誉千秋

  

  浔潮浩瀚源远流长绵祖德

  海域澄明钟灵濯秀振家风

  

  临濮封侯亘古皆称圣门贤者

  石渠讲易迄今尽颂汉代儒宗

  

  南纪庆安澜上将精诚卫国

  东溟欣底定生民咸颂干城

  

  人臣奏开阃殊勋谋猷克壮

  国家锡报功巨典品秩加荣

  

  禋宗始自惠公华胄溯千秋靖海武功垂竹帛

  肇邑传于乘氏贤门分一脉石渠学问绍箕裘

  施琅纪念馆副馆长施能忠和工作人员老施抬出一个黑色木箱,里面是22本浔海施行氏族谱。里面记录了施氏的繁衍,更记录了施氏子孙何时进入澎湖的历史。

  据施姓族谱记载,唐昭宗末年,有一位叫施典的秘书丞携子宣教郎敬敷、宣义郎敬承携带族人自固始县入闽,他们翻山越岭,历尽艰辛,最后落脚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县钱江(今晋江市龙湖镇前港村),其后一脉相承,繁衍至今,是为“钱江衍派”。钱江施姓尊施典为始祖,其墓地近年来修葺一新,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就在施典率族人入闽260年之后———宋孝宗隆兴元年(1163年),又有一位叫施炳的大理寺评事,也从固始县率领族人渡江入闽,他们先落脚于福建西北的建阳县麻沙界首,后又迁至沿海的福清县高楼村。也许他们得知晋江沿海有一支是固始迁来的宗亲,于是旋又南下,择居于与钱江相邻的南浔村。浔江施姓尊称施炳为始祖,是为“浔江(又称浔海)衍派”。施琅将军便属于浔江施姓。

  而后,浔江施氏子孙开枝散叶,到目前为止,衙口施氏大宗祠播迁到了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等地,仅福建省内就有350多个村庄。

  据族谱中记载,施姓入台,始于唐代元和十五年(庚子年,公元802年),进士施肩吾到澎湖(后代即移居澎湖),他作了一首绝句描述澎湖情况:“腥臊海边多鬼市,岛夷居处无乡里。黑皮少年学采珠,手把生犀照盐水。”他率族人入澎湖开垦商贸后移居台湾南部。而后在明、清80多部《施氏族谱》里,记载了施氏族人举家带口,兄弟相携移台进行开垦、商贸活动等。到了清代,康熙、嘉庆、光绪年间大量鼓励移民开发台湾,施琅将军对开垦一甲田园,奖励一头牛,十五两银。施琅族侄施世榜任台湾兵马指挥都司,他用十五年时间,耗白银九十万两引进大陆的水利技术建成“八堡圳”灌溉面积27万亩。现在在台湾,还有将军陂、将军乡、将军澳、将军港、施公祠等地方,就是为了纪念施氏父子在台湾垦殖史上的贡献……

  近些年,海峡两岸施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,台湾的施氏族亲每年都会回来祭祖扫墓。当年施氏大宗祠修族谱和进行晋主大典时,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还为此写下了“继序承宗”四个字,盛赞两岸施氏族亲的来往。而澎湖施公祠也赠送了名为“瓜瓞连绵”的礼物,以此见证血缘至亲。

  开源及台 瓜瓞连绵

发布时间:2012-2-16  返回上一页  
 
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施氏委员会监制 Copyright©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:闽ICP备 08004645号 www.fjssw.cn 技术支持 QQ: 241565696